帶飯陷阱|打工仔帶飯注意! 3種隔夜餸不宜翻叮 營養師警告:恐致癌兼中毒

食用安全

撰文: 黃堯姿

發布時間: 2025/02/20 18:43

最後更新: 2025/02/20 18:43

分享:

分享:

【帶飯/隔夜餸/致癌/食物中毒】自己帶飯不但慳錢,甚至較食外賣更為健康,但小心留錯餸恐健身變傷身!台灣有營養師分享3類常見家常食材,若留過夜翌日翻叮,恐怕會衍生毒素導致食物中毒,嚴重甚至會致癌。

最新影片:

帶飯陷阱|3類食物不建議反覆加熱食用

台灣營養師李婉萍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,指出有些食物絕對不建議翻叮或是隔夜食用,恐會有致癌物質和衍生毒素。以下3類食物不建議反覆加熱食用,最好建議即日烹煮後立刻食用完畢:

綠葉菜類:如莧菜、小棠菜、白菜仔、通菜和椰菜

含有高硝酸鹽的綠色葉菜,如沒吃完經過長時間放置、冷藏後反覆加熱,會導致營養流失,亦會讓細菌有足夠的時間將硝酸鹽分解為亞硝酸鹽,攝入人體會致癌。

海鮮類:蝦、螃蟹、貝類

海鮮類除了容易產生大量細菌繁殖,放置時間過長也會造成蛋白質氧化,如果保存不當,或是未完全加熱,嚴重會導致食物中毒,故建議海鮮類的食物當天就要食用完畢。

油炸類

市面賣的炸物通常都不會是用好的油去炸,而不好的油脂經過二次加熱就會形成一種致癌物質丙烯醯胺,經常進食會致癌。

李婉萍提醒,如非必要將餸菜留待翌日食用,食用前務必要用100度的高溫加熱,以減少食物中毒的可能。

帶飯陷阱|帶飯5大重點

台灣營養師品瑄在Facebook個人專頁曾發文整理了帶飯的5大重點,讓便當不易變質,乾淨又衛生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食安中心:清洗和用水焯菜能減硝酸鹽

本港食安中心曾表示,進食隔夜蔬菜有機會危害健康。蔬菜中的硝酸鹽可經細菌或酶作用,轉化為亞硝酸鹽,從而導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及癌症。

食安中心指,不同種類的蔬菜,硝酸鹽含量也不同。硝酸鹽本身可說是沒有毒性,但若處理或貯存不當,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硝酸鹽會被細菌轉化成亞硝酸鹽,而大量的亞硝酸鹽可引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(藍嬰綜合症),令皮膚和嘴唇發紫,屬於一種罕見症狀。

食安中心指,由於硝酸鹽可溶於水,因此清洗和用水焯菜,能減少硝酸鹽含量。食安中心又建議,不要隔餐甚至隔夜進食,特別是夏季,因為煮熟的蔬菜容易被細菌污染,把蔬菜中的硝酸鹽分解而產生亞硝酸鹽,對人體產生影響。

食安中心又指出,不同種類的蔬菜,硝酸鹽含量也不同。硝酸鹽本身可說是沒有毒性,但若處理或貯存不當,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硝酸鹽會被細菌轉化成亞硝酸鹽,而大量的亞硝酸鹽可引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(藍嬰綜合症),令皮膚和嘴唇發紫,屬於一種罕見症狀。

帶飯陷阱|不宜翻熱的食物

據英國食品標準局(Food Standards Agency)的建議,有7種食物不太適宜「翻叮」,翻熱後可致腸胃不適,甚至增加致癌風險: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米飯加熱不是問題,只是此前的儲存方式錯誤,可隨時引致食物中毒。未煮熟的生米本身含有可引致食物中毒的細菌孢子,煮熟後仍然生存,若之後米飯留在室溫,孢子會急速繁殖,並製造毒素,可引致嘔吐或腹瀉,即使翻熱後亦不能消除這些孢子。

食用安全|處理食物常見4大謬誤

前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梁慧儀曾表示,很多市民儲存食物時都出常見謬誤,例如經常在飯後沒即時將需要留起的餸菜放入雪櫃,而急凍食物的解凍過程過長,也增加細菌滋生的風險。

常見4大謬誤如下: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帶飯陷阱|安全食用隔夜飯6大重點

台灣泌尿科醫生高銘鴻就曾於社交平台發文,講解食用隔夜餸6大安全貼士,避免過夜飯菜上滋生大量細菌,而影響食用者健康: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相關文章:

大腸癌|調查揭7成大腸癌患者每周吃1個數隔夜餸 專家警告3類食物不吃為妙【附3大癌後飲食貼士】

肝臟健康|吃隔夜餸恐傷肝致癌?醫生拆解6大傷肝行為 常喝1飲品患脂肪肝風險增53% 

【食用安全】食雪櫃隔夜麵中毒引發敗血症 19歲男手指雙腿需截肢保命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